43. Web2.0和土豆

2005-06-21 05:19:55

(这周的三联生活周刊有一篇关于土豆的文章。下面贴的是这个文章出来前写的。尚进说,写一个,说说到底土豆是怎么回事。就写了。顺便就贴了,觉得土豆未来想做什么,很多人真是不知道。

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就是每天我要穿行的空隙。)

我们半年多前开始动手做土豆的时候,听都没听说过web 2.0。不过很多事都是这样,在同一时期,不谋而合的东西多了,自然就被归纳成了“运动”或者“浪潮”。在一个浪潮之中,先被做为个典型代表,当然是好事。

我们做土豆,有两点东西从一开始就很清楚。一个是,我们生活在个人的时代。另一个,这是个视觉的时代。

个人时代的例子太多了。随便看个新闻都能举出个例子。比如,5/30的路透商业新闻,说Nike刚刚推出一个网站,让购买者自己设计Nike的球鞋的样式,颜色等等。对于Nike这样一个完全以时尚和设计作为商业模式的公司,推出这个基本上就是说他们认识到,消费者个性化的设计也许不如Nike几百个专业设计师中任何一个的专业水准,但是消费者自己喜欢。不但喜欢,而且他们还愿意多付几十美元来做这么一双自己的球鞋。

个人时代我想大概可以归因于我们生活在一个社会稳定,物质极其丰裕的时代(某些区域除外。而且很不幸,目前大伙儿对它们不是视而不见,而是基本上视都不视了)。虽然有些恐怖主义和海啸之类的,但是和过往的任何时候比较,这些都不是社会的主线。

所以土豆从一开始的设计就是“个人”。大伙儿自己做的节目,大伙儿互相分享和欣赏。

另一个,视觉的时代。这个我想大伙儿都看到了,视觉的追求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每个角落。文字的力量当然还在,但是我们已经到了连社会革命都需要用颜色来表达的时代。看看最近的这些橙色革命,紫色革命,等等等等。

这两个当然只是个大概念,具体到我们想做的,就是我们的土豆。网站有一个好处,我们做的都在上面直接呈现出来了。而我们计划要做的,基本上也是在这个脉络上,可以顺藤摸瓜,很清楚。

第一,我们的用户必须得到好处。比如,这些好处可以是提供节目的播客们发布节目上的便利和各种他们可以使用的宣传手段。此外,土豆将来可能的商业收益,都是单个节目提供者在获得自己的个人收益之后,土豆获得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对于单纯的节目观众,他们在使用上的体验就是他们获得的好处,我们每天都在仔细推敲观众所可能走过的每一步,所可能有的感觉。

第二,网站的基础必须是一个由机器运算的算法。这个可以用刚才提到的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来类比。因为我们生活的社会有了一套相对完善的体系和维系社会稳定繁荣的运作规则,才有了这个体系上个人个性化追求的可能。想像一下,在刚果,会有哪个小孩见个人就说,我要个性,我要设计自己的IPOD,Nike球鞋,个性化的手机铃声,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他每天考虑的是怎么吃饱,怎么别被爱滋病传染,怎么躲过下一场饥荒。

所以土豆的设计,是隐藏在个性化下面,一套完整稳定的机器算法基础。

第三,大家见了就要说wow的用户界面。

机器算法就象是个楼房的钢筋水泥。你知道有了这个好的结构,很稳,放心。但是谁都不想天天看着这个钢筋水泥的架子。大家能看到的,想看到的,是外型。Frank Gehry的每一个设计,底层的结构都得仔细推敲过,才能支撑外型设计上的突破。但是我们wow的,是他的外型。

土豆的用户界面,现在大伙儿都觉得很不错。而我们正在做的这个项目,几天后完成,会让大家一看到就说,Wow。底层的算法,大伙儿就不用太了解了。

在使用上,我的脑子里,有土豆上每一个链接,用户每一个鼠标按钮点击后会出现的每一个图像。用户所走的每一步,我们都仔细推敲过,而且还得不断改善。

用户的界面同时也在不断地演化中。很简单的原因,土豆是一个活的生物。每一天,在我们设定的算法基础上,网站都在进化演变中。这是一个很神奇的过程,也许就象是有孩子的人看着自己孩子一天天长大的感觉。

上面的这三条是土豆构建的基础。

土豆的商业模式,其实很简单,也是几个月前还在计划阶段都仔细考虑过了的。现在不想细说,因为还在一步步地按照计划在走。

但是简单地说,我相信在目前几个内容产生的环境中,互联网无论如何都是最有创造力,最有活力的。所以,我们关心的节目源头,内容源头,不是这些管它是宽屏还是高清,液晶还是等离子上一看就烦的节目,是互联网,是这上面最有创造力,最有活力的这一个个的人。 土豆上的节目和这些看了就烦但是依然有受众的电视节目,对很多用户来说,互为补充。而土豆节目的出口,是互联网本身,也是互联网以外的传统渠道。一个多对多的,个性化的形式。
 
技术上来说,这样的模式要求土豆是一个尽量开放的地方。而且,土豆所有的底层都构建在开源组件的基础上。饮水思源。

目前为止,大伙儿对于土豆本身的构建逻辑和计划一般都很认同,但是大伙儿也都一致地会问:政策性风险怎么办?

从技术和流程手段上,控制内容的发布是很容易的事。必要的执照和许可,我们在申请中。这些是操作的手段,容易。不过谁都也知道,在中国,政府可以轻松击垮任何一个自以为强大的公司。

但是,对于中国,自己的国家,我的信心很大。

前些天,Thomas Friedman,纽约时报著名专研国际外交的专栏作家,出版了本书,”The World is Flat, a Brief History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世界是平的,21世纪的简明历史”,书名。

书的主旨是,因为技术的原因,尤其是互联网时代下宽带以及这无数的海底光缆的渗透,我们生活在一个互相关联,即时沟通的世界。对于这个网络上的人,地球不是圆的,是平的。全球化的3.0版本,这个过程不会由公司主导,而是由个人主导。连接在这个网络上的每个人,不管他是在美国,欧洲,中国还是印度,谁都有机会在这个网络上有近乎平等的机会竞争,而且,有机会胜出。

他的观察和设想,对于土豆来说,非常切身。土豆,是这个应用在这个平的世界上到目前为止最好也是最大规模的,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欧洲。在中国的上海,我们知道周围有不少的公司和个人,在设想的和在做的东西,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都有竞争力而且可能胜出。

举个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的例子。虽然现在名声恶劣,但是短信和手机铃声的商业应用模式,是在亚洲,尤其是在中国得到普及后扩展到欧洲和美国。其中比较好玩的例子,是以前公司的一个同事,美国人,他在麦肯锡时候最好的朋友,辞职在美国做了个手机铃声下载的网站,完全照搬亚洲模式。所有人都说,不可能成功。他们大概都觉得从来都是美国输出商业模式和先进科技,不可能倒着来。

前几个月,他的公司被Verizon收购,4000万美元。

我不是未来学家,也不是Thomas Friedman,将来怎样我不
知道。但是如果web 2.0真的来了,我相信,在这个平的世界上许多地方都可能浮现杀手级的应用。而在宽带如此普及的中国,如此巨大统一的互联网平台而且没有欧洲的语言问题,出现而且胜出的公司,一定有世界竞争力。

Thomas Friedman很欣赏中国的政府能力,说政府的高级官员是在他世界各地见过的最有能力的官员。他举了很多例子,经济的20年持续增长,市场的规划和引导,等等。

如果是聪明的政府,一定会鼓励和引导在中国的土地上可能出现的将来的世界级公司,而不是打击。

无论未来怎样,这个巨大的游戏一定很刺激,很好玩。而且,在世界各个角落的几十亿人,人人都有机会参与这个游戏。这个时代的the Great Game。 
 [@more@]

42. Blink得睡着了

44. 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