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1. 互联网的百万富翁

2009-07-08 20:37:29

有些年前,看过Asimov的“基地”系列,大意是在未来的某个时候,人类分为两派,一派相信的是技术和机械的力量,另一派刻苦钻研人类内心的力量。几乎就是笑傲江湖里一个剑宗一个气宗的格局。两派争斗不休。似乎是在第三集,其中一派的大本营被发现是在一个叫做Gaia的行星上。这个行星是活的,有几乎无穷大的控制人心的力量。为什么呢?因为这个行星上的每个人和每个人都心灵相同,通过这颗行星,完全联在了一起,他们的力量累加在一起,超过任何一个个体的力量。也就是说,一个剑宗的绝顶高手,碰到一万个联在一起的气宗庸手,无论如何也不是对手。

从第一天计算机开始出现,机器就走向了联网的不归路。从一台台的单机,到一个个的网络,到了今天是个人就要说的云计算里的这一团团的机器组成的云,机器越来越联在了一起。有一天,估计就连成了Skynet。不过那是后话。

而我们的人类,因为工具的出现,也在走着同样的道路:

语言:从几万年前语言开始出现起,个体之间开始可以沟通,可以分享讨论当时在场的人的想法。
文字:几千年前,文字出现,个体的知识可以一代代地传递。2千年前的Cicero可以把他的思想和几千年后的人分享,虽然是单向的。Cicero可以分享给我, 我不能分享给Cicero。
音频影像:几十年前,音频和影像出现,我们无需一个中间的描述者(作者),而只需要一个记录者(任何一个录制的人)。

而同时,传播的手段也不断地进步:

1. 口头传播
2. 泥版,纸张上的手写文字
3. 大规模的印刷术
4. 互联网络

过去的几十年里,人类的知识的存储和获取方式,都已经发生了大改变。10年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对于一个问题的反应过程一般是:

1. 我知道不知道答案?
2. 如果不,我眼前的朋友里有没有人知道?
3. 如果不,图书馆里有没有这个材料?

从1到3,所需要付出的精力和努力,都呈量级地提高:从大脑一闪而过的1,到骑着自行车跑到一个图书馆,拿出图书证,找到一个一脸不爽的图书管理员,到书架上找出一摞摞的书再一页页地翻过去,一不小心半天就过去的3。这是人脑的单机时代。

但是今天,我们很多人的反应过程已经是:

1. 我知道不知道答案?
2. 上网搜一下,有没有答案?
3. 我的生活里的和网络上的朋友,有没有人知道?

从1到3,所需要投入的精力,并没有增加多少。从用自己的大脑努力地去想的1,到用自己的指头在键盘上敲出个问题的2,到通过一些网络服务诸如MSN,Twitter, Facebook等等网络把问题问出去的3,都挺容易。

而如果手边有个随时可以上网的设备,可以连接到联网的网络服务,从1到3的过程就更容易了。随时随地,任何时候,每一个人都可以搜寻无数人所联成的巨大的知识库。这是人脑的逐渐联网的时代。

某种程度来说,我们在一个朝着一切都在网络中的Gaia星球一步步迈进的过程中。

所以,考验人脑知识存储和搜寻能力的知识竞赛,它所采用的形式,也必然因应着我们自身存储搜寻知识的方式的改变而改变。

Who Wants to Be a Millionaire节目有不少的创新部分,其中一个,在lifeline的选择里,有一个选手可以拨电话求助任何一个熟人的机制。因为在这个节目出现的时候正好是手机大规模普及的时候。

我们自然也要因应我们的时代而创新。一切都在互联网中进行的这个“互联网的百万富翁”节目, 竞赛的设计,因应的是一个重度互联网使用者采用的存储和搜寻知识的方式。尤其是一个移动上网用户的方式:我们随时随地可能需要对一些问题做出解答,而电脑并不是随时随地都在身边。

另外,我们看通常的知识竞赛,看着那些获胜者,有的时候会想,我靠,他怎么会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他的脑子是怎么长的?他怎么答出来的。“Slumdog Millionaire”某种程度上,描述的就是男主角有了这些的答案后面的原因和思维过程。通常的知识竞赛,这些过程都发生在参赛者的大脑里。你想看都看不到。

但是,在”互联网的百万富翁“里,观众能够看到,对于那些选手自己的大脑一时无解的问题,一个选手会通过什么样的巧妙方式,互联网上的方式,得到答案。

所以,在我想象里,最终获得100万奖金的获胜者,他的答题方式,会让观众们张大了嘴,想,“原来这个问题,居然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得到答案!”

对于这许许多多的困难问题,一个群体大脑组成的网络,它的反应,思考,搜寻,最终得到答案的全过程,能够清晰有趣地剖析呈现出来。对于我来说,是这个节目最让我感兴趣的一面。

420. sony ebook reader又玩完了

422. 从一处到另一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