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5. 从三国志扯到三联

2006-07-30 04:13:41

刚才买了本三联,居然是易中天的封面。大概小半年前我看过一次他的节目,果然是很有意思的一个人。没想到已经火成了这样。

大众传播和口碑传播是两件有趣的事儿。大众传播的例子,就是那句老话,如果你把一只傻狗按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主播位子上,他也会成只家喻户晓的名狗。这属于拿着个大喇叭,就算你几里哇啦地胡说八道,这些胡说八道也都被人听到,而且一不小心还就被记住。另一种,口碑传播,比如这几年火起来的木子美,芙蓉姐姐,郭德纲,易中天等等,虽然不排除开始传播的时候,他们就占据了一些比较有利的位置,但是,毕竟还是口口相传的成分居多。

所以大伙儿都很向往口碑传播。功利之心。全中国就一个中央电视台。其他人既然不能掌握住大众传播,就想方设法地想着,口碑传播。

Tipping Point这书火起来,估计就属于满世界人都在追寻口碑传播的秘方的一个结果。我感觉这书基本就是扯淡。后面的那本Blink就更加是扯淡。Tipping Point最早读的时候是5年前还在INSEAD的时候读的。组织行为学的教授大力推荐,而生产管理学的教授对这本书整个就是嗤之以鼻。

读完了书,就知道为什么的。组织行为学的教授,是心理系毕业的。生产管理学的教授,是工程应用数学系的。Tipping Point,原本就是非线性因素分析中的一个范畴。书写得条理清楚,属于深入浅出那种。心理系毕业的,自然觉得玄乎,仿佛看到了人生的真谛,而应用数学出身的,就觉得这本书的浅薄了。

绝大多数人看这些口碑传播,Viral marketing之类的书,想的都是如何通过口碑传播把一件事儿给炒起来。不过像Tipping Point这类的书,做得最好的也就是把现象描述清楚,而不能给你任何的精囊妙计。因为这当中太多的偶然因素,同时也有太多的影响因素,所谓的,非线性因素,根本就无法控制。

能控制什么呢?自己。做好自己的事儿,把路铺好。然后等着吧。

补两句 – 今天看the New York Times, 说道Michael Mann导演的Miami Vice,巩俐参演的那个,开始上映了。一直非常喜欢Michael Mann的电影,从Heat到前年Tom Cruise的那部相对小制作的Collateral。洛杉矶街头的那只郊狼眼里的蓝光,Tom Cruise演的那个杀手跌坐在地铁座椅上,冷冷地死去。

刚才读本周的三联生活周刊,意外看到生活圆桌里登的一个1900写的哈利波特必须死的小短文,居然翻译的是纽约时报3个星期前的一篇。基本雷同,唯一不同的就是三联里头这篇,标题是恶狠狠的“哈利不能不死,”而纽约时报的是,“And They All Died Happily Ever After” 一个直通通的要的是眼球,一个也要眼球,不过却是幽默许多。其中高下之分,也太明显了。

给尚进MSN上发了句,“刚在看你们杂志。那个生活圆桌里头那个1900写的哈利不能不死,怎么和纽约时报前些天的一篇以模一样。是同一个作者,是翻译,还是照抄的啊?” 给了原文的链接:http://select.nytimes.com/gst/abstract.html?res=FB0F11FD3E540C718CDDAE0894DE404482

回说,“得 稿费变我们内部防暑降温用了”

心平气和,防暑降温。另外,抄袭的时候,为了读者能够读到更优美精炼的文字,建议抄袭者把原文和标题一起忠实原作地抄袭。


[@more@]

234. 微软要做的和苹果IPOD竞争的播放器

236. 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