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 Web 2.0 – 我们在哪儿,我们想去哪儿

2005-12-12 06:25:16

(看了最近的这些新闻,外加重新读了一下ozzie的memo。不想当未来学家,但是,某种程度上,必须对未来有个判断。原本是用英文写了个笔记,结果一看,还写得挺多,干脆,用中文再写一遍,也给土豆的大伙儿看看)

Web 2.0 – 我们在哪儿,我们想去哪儿

最近这两个月,不少事情发生在Web 2.0相关的领域。有各种各样的新网站出现了,每一个都从不同的角度,来演绎一次Web 2.0的新应用。有各种各样的新框架也出现了,都在考虑怎么把所有这些RSS,Ajax,XML,还有杂七杂八这些和Web2.0紧密相关的技术名词,画出一个让大伙儿看了都觉得满意的新图来。看上去很美,起码努力做到这样。

每一天,土豆也在不断地更新,不断地debug,不断地升级系统,不断地碰到问题,不断地看到前面路上一个又一个的陷阱,一个又一个的机会。每个人都很忙,我也很忙。

我更忙得是,每天只要是大脑有片刻的空闲,我就必须要环顾四周,看一看这个web2.0练兵的大操场上,有谁还在刻苦操练,有谁已经出局,有谁已经加入了主流的大阵营。

一个多月前,Ozzie写了篇memoBill Gates也加了一篇,说是这次的方向和他10年前的那片关于The Internet Tdial Wave一样重要的东西。最早发给微软最高层的100人,现在已经是所有想关心这件事的人可能都已经看到了。昨天,Delicious加入了yahoo的阵营。Flickr和Delicious,这两个通过人的参与来找出信息,过滤分享的两兄弟,都投入了Yahoo这个互联网新媒体公司的阵营。追溯从前,所有这些一度声名响亮的多多少少都可以作为web 2.0典范的网站,blogger.com, bloglines, weblogs, upcoming, 接下来的flickr,最近的Delicious,都先后被更大的网站和公司吞并。

恭喜所有这些网站的创始人,如果他们最初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被卖出一个好价钱。也恭喜所有这些他们的用户,有了这些大网站的支持,他们可以得到保障,知道他们所热爱的服务不会忽然有一天就消失。

我不关心下一个是谁会被收购。更不关心在中国,是否有谁会接着被中国的大网站们吞并。时间还早。所有这些在中国初创的网站,绝大部分都是在今年才刚刚出现。包括我们。

我们在哪儿?

所有的web 2.0公司都在追求高交互性的用户体验。所有的web2.0公司都很小。所有的web 2.0公司因为追求高交互性也都面临着scaling的问题。所有的web 2.0公司目前都无法通过新的用户行为获得有意义的显著收入流。所有的web 2.0公司目前最好的出路就是被收购。

我关心的是这两件事,Ozzie的memo和delicious的收购,它们代表的是关键性的事件,让我们知道这些已经巨大的网站和公司们可能会走的方向,和我们,这些初创的小小网站们,所要走的道路。

Ozzie和gates的memo下,微软应该已经达到共识了,internet service是一个disruptive technology。微软一定不会让这个disruptive technology把自己所有这么多年树立起来的这些无比聪明的人,强大的市场和技术能力,忠心耿耿的伙伴,这个无往而不胜的体系打乱。

Google,以广告为完全的商业收入来源的,代表的是这种新的收入模式和商业模式。他们会怎么做?他们会持续地不断地推出所有可以被搜索的服务,从卫星地图到本地到书籍,到他们正在做的人体基因的搜索。到最终,这些东西,都是可以被广告模式支持的。

我们看看这些巨型的公司们在做什么。如果我们迎头撞上去,结果只有一个,鸡蛋撞石头,必然是一个结局,粉身碎骨。我没有兴趣成为一个先烈。

这个世界是平的,谁都可以在这个平的世界上提供服务。地域早就不是保障了,对于互联网的公司。服务的速度和监管都会被轻易克服。语言也早不是保障了,任何一个大型公司都可以轻易找到本地最优秀的人才。文化?对当地的了解?这些对于科技的公司有多么的重要?重要,但不是决定性的因素。

巨型的公司会做什么?

1. 尽可能覆盖所有人的服务。微软的规模,它们现有的战略必然是集中精力在尽可能多地提供相类似的服务给尽可能多的人。
2. 尽可能跨地域的服务。科技公司,美国一个市场很早就不足够了。
3. 通用的功能。他们必然会花费很多的时间,充分分析用户的scenario,以此导出需要开发的兼容的功能
4. 现有的平台。他们必然会利用已有的有形和无形资产,作为撬杠,撬动想要推出的新服务,新工具
5. 现有最流行的技术。HTML的时代,XML的时代,Blog/RSS的时代,而今年的podcast,幸,也是大不幸,都会是他们主攻,融合到所有可以被融合的现有主流产品中。

巨型公司有什么?他们有优秀的人,巨大的市场影响力,无所不在随时依附的合作伙伴,稳定有力的现金流。如果平台,标准,和工具落在他们的视野之中,这就是他们的天下。

Google和Baidu,都不是我们可以师法的对象。Google从出生到壮大,是所有人都忽视搜索的时期。Baidu也是一样。同时,搜索不是平台和标准,它是互联网和今天桌面之上的一个应用。只不过,它是每一个用户上网的如此中心的一个需求。一个如此中心的需求,因此足以成为以单一需求成为一个巨大的市场。

这是我担心在今后两年会发生的

1. Blog/Podcast完全结合入微软各种应用:就像现在MSN Spaces已经对于单一的BSP形成巨大的冲击一样,podcast一样也会成为MSN messenger的一个应用。
2. RSS成为软件外部交连的公共API:微软,Google,Yahoo,所有这些直接面对用户的大型公司,都会在各种应用和服务中通过RSS,实现订阅和推,拉的中心功能。
3. 各种免费小工具的普遍提供:Live,各种的powertoys,Google层出不穷的各种小软件,yahoo收购的flickr, upcoming, delicious,工具性软件成为吸引用户停留,然后以此产生广告收入的主要手段
4. 广告收入继续提高:传统媒体的庞大广告收入整体大幅下滑。广告收入流向那些能够针对数以千万乃至亿的用户进行单个用户级别的行为分析和跟踪,以此能够产生相对精确地效果判断的应用。

Web 2.0已经来了,也会一直待下去。一些工具性和平台型的要素,会被这些很快醒来的巨型公司们紧密结合入现有的应用中。再过几年,绝大多数的用户都将可以享受到比现在多的多的个性化服务 – 针对个人定制的信息服务,跨越平台和硬件的数据自由流动和交换,跨越硬件和软件的无缝服务。

Web 2.0所代表的这个网状的服务,无缝的服务,会无所不在。我很为这个未来激动。

但是,我们这些所谓的Web 2.0公司,有多少能够在这些大公司,大洪流的冲击之下生存下来?而且,有野心一些,壮大起来?

我们要去哪儿?

继续做工具吗?如果做出了一个新的,很酷的工具,然后很快地积累起用户,比如bloglines,feedburner,最好的出路就是被收购。很难scale,而scale后所获得的广告收入或者月租收入,都不足以支撑发展。而在现在internet service作为方向已经确定之后,微

107. Web 2.0

109. 拉萨到加德满都的三星期自行车旅程,谁要参加